世界热门:哈尔滨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方案出炉!等你提“金点子”

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创新龙江”、打造“创新引领之都”,近日,由哈尔滨市科技局组织编制的环哈工大、环哈工程、环黑科大、环哈兽研等四个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方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资料图】

一、环哈工大创新创业生态圈

建设目标:到2023年,哈工大生态圈实现创新创业载体数量12个,建设技术转移和创业孵化“一站式”概念验证服务平台1个,在机器人、焊接、空间物质作用、农业领域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4个,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等4个平台,建设省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国家智慧医疗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平台3个,建设省部级平台3个,建设龙江校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创基地1个,共计打造各类创新平台50个;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185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1亿元;转化科技成果200项;总产值达到105亿元。

到2026年,哈工大结合航天高端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2~3个产业方向,建设校企联合研发机构、中试基地2个,打造各类创新平台60个,实现创新创业载体达到20个,引聚高层次人才2500人,打造省级技术转移机构10家,实现生态圈集聚各类企业15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初创企业400家。转化科技成果35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0亿元,加快航天航空、机器人等主导产业发展,推动总产值力争达到200亿元。

环哈工大创新创业生态圈总体规划

布局建设“一圈、三带”,全力推进9方面重点任务

根据方案,环哈工大创新创业生态圈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核心,在哈尔滨市红军街、中山路、文昌街、和兴路、铁路街合围区域内,重点发展空天科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智慧农业、创意设计、生物环保等产业。推动建设科技创新、功能融合、休闲生态圈层,整体布局建设“一圈、三带”。

“一圈”即以哈工大为核心,以30分钟交通距离为半径形成的科技创新集中区,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功能区建设。“三带”即西大直街网络空间创新带、复华街功能融合创新带、马家沟休闲生态创新带。

生态圈将全力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谋划、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基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航天高端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等9方面重点任务。

二、环哈工程创新创业生态圈

建设目标:到2023年,创建中小企业科技快响中心、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与交易中心,搭建需求平台,对接圈内企业需求,服务圈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2000次。

到2026年末,实现生态圈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海洋装备、信息导航等主导产业规模实现13亿元。实现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达到10个,打造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0个,吸引和集聚1200名高层次创新专家及创业企业家为主的高层次人才,新增高新企业50家,其中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集聚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达到1000家,引进培育10个省级技术转移机构,转化科技成果28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0亿元。

哈工程创新生态圈现状资源分布图

“五区联动”实现科教及产教融合

哈工程创新创业生态圈规划范围为先锋路、宽城街、大方里街、东直路和南直路的围合区域。重点围绕智能装备、核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新材料、信息软件、创意设计、冰雪艺术等产业发展。从空间布局上围绕哈尔滨工程大学,形成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创新核心区、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创新簇群启动区、龙江工程师学院融合创新聚集区、龙江青年才俊创新创业区(小镇)和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创新创业拓展区等五个功能区为支撑的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

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创新核心区升级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核心科技创新集聚,哈工程科技园创新簇群启动区强化“众创-孵化-加速-产业”载体,龙江工程师学院融合创新集聚区重点深化校地企业深度融合,构建JM融合示范区、校企新型研发机构、中试生产共享共建等,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三区联动发展。以TOD创新创业拓展区为依托,探索城市应用场景建设,以龙江青年才俊创新创业区(小镇)为依托,提供高端人才集聚高品质生活区,通过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创新核心区对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创新,全面激活创新活力,实现五区联动,相互支撑,实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

根据方案,环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肩负九项重点任务,即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完善双创服务体系,建设环哈工程未来产业科技园区;打造“黑龙江(道外)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示范区”;建设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三创”科技街区;建设龙江中小企业科技快响中心;建设龙江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与交易中心;建设龙江JM融合资源共享大平台;联合龙江JM融合企业成立特种装备联合研究院;建设龙江工程师学院产教融合育人平台。

三、环黑科大创新创业生态圈

建设目标:通过五年的建设,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核心,在哈尔滨新区滨北路、滨水大道、东北亚大街、中源大道围合区域内,建成龙江碳谷生态圈。创新创业载体数达到5家,各类创新平台30家,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引育省级技术转移机构5家,转化成果数量100个,主导产业规模6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亿元,总产值30亿元。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450人。

环黑龙江科技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空间布局图

打造两个“双创带”

“环黑龙江科技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秉承“一核、两带、三区”空间布局,重点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科技研发“策源核”,打造浦源路和红旗大街过江沿线两条纵横交汇的“碳谷双创带”和“新工科双创带”,统筹“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创新创业服务”三个双创功能区,形成集科技源创、产研联动、科企孵化、科创服务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四、环哈兽研创新创业生态圈

建设目标:到2023年,成立动物疫病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哈尔滨恩维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新型动物疫苗项目生产车间整体规划设计。推进哈尔滨恩维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新型动物疫苗研制等重点建设项目10个。创新创业载体达到10个,打造各类创新平台达到53个,引聚高层次人才达到45人,集聚科技型企达到12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9亿元,转化科技成果达到80项,总产值达到50亿元。

到2026年,环哈兽研创新创业生态圈基本建设完成。创新创业载体达到17个,打造各类创新平台达到60个,引聚高层次人才达到50人,集聚科技型企业达到135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亿元,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达到100个左右,总产值达到65亿元。

环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创新创业生态圈空间布局图

打造具有显著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经济新的增长极

环哈兽研创新创业生态圈空间布局分为核心区和拓展区两部分。核心区:以哈兽研为核心,在松花路、潍坊路、兴凯路、大连北路、镜泊路、平顺街、双拥路、新疆东路、哈平路围合区域,规划面积5.75平方公里,重点以动物健康、生命健康和动物种业安全为引领,带动生物医药、中医药、生命健康、医疗设备等产业发展。拓展区:以平房区大数据产业园、哈南双创基地为承载,占地面积30余万平方米,承接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重点建设“两中心,一基地”。第一中心为哈兽研现有园区,位于哈平路、松花路及威海北路围合地段,用地面积27万平方米,包括由综合科研楼、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动物实验中心、疫苗质检研发楼、疫苗生产车间、兽医学院教学楼及学生公寓等组成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心。第二中心位于哈兽研西侧,征仪南路、松花路及威海北路围合地段,用地面积29.6万平方米,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中心。“一基地”以中国云谷、大数据产业园、哈南双创基地等产业园区为依托,承载空间约50万平方米,承接高校、科研院所和省内外生物企业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以哈兽研为龙头,积极引进国内生物医药头部企业及优质研发机构,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加快部署引领未来的生物兽药和动物种业安全的基础理论研究,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畅通生物产业“理论探索-技术突破-平台支撑-企业转化”的科技创新全过程,培育壮大生物产业科技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具有显著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经济新的增长极。

政策为规划“保驾护航”

为支持生态圈全面率先发展,哈尔滨市及四个环大学大所生态圈所在区都明确了政策支持力度。市级支持政策中“最高1000万元”出现频率最高。譬如支持生态圈内高校院所牵头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坚持以信任为基础的生态圈建设人才使用机制,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度,支持生态圈内高校院所与企业围绕哈市重点发展领域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发,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承担哈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任务,单个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经费支持。支持生态圈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生态圈内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对科技人员持科技成果创办企业(含技术入股)和企业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实现落地转化、产业化的,根据研发投入和市场前景,给予最高1000万元经费支持。

(图片为哈尔滨市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方案中的规划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