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焦点:用龙江“智慧”守护湿地之美

□韩雪 本报见习记者 唐海兵

俯瞰松嫩、三江平原,远眺大小兴安岭,星罗棋布的湖泊湿地,如一颗颗明珠般镶嵌在龙江黑土之上。

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修复”。我省作为全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湿地保护工作起步早、经验足、成绩显著。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全省湿地面积达516万公顷。天蓝水碧、群鸟翔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在龙江各处上演。


(资料图)

加强修复 打造野生动物天然乐园

2月的扎龙湿地,寒风依旧凛冽。8时,养鹤人李志刚开着载满500斤鱼和200斤玉米的车,前往散养丹顶鹤投喂点。

“秋季过后,大批候鸟南迁,但扎龙湿地内还有许多留鸟和冬候鸟,我们定时定点为它们准备食物,以保它们顺利过冬。”在扎龙湿地养了38年鹤,它们已如李志刚的孩子一般。

“丹顶鹤非常聪明,它们会记住车的声音。每次我开车过去,都能看见它们在芦苇里穿梭。一旦我把食物摆好,它们就陆续聚拢过来取食。”李志刚说。

扎龙湿地作为国际重要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芦苇沼泽湿地,也是野生丹顶鹤数量最多的地区。这里生活着300余只野生丹顶鹤,占全球野生丹顶鹤数量的十分之一。“世界鹤乡”的美名享誉国内外。

但少有人知,鹤舞蹁跹、水草肥美的扎龙湿地也曾面临缺水困境。“为破解湿地缺水困局,自2001年起,扎龙湿地开始实施人工补水工程,至2009年,扎龙湿地从‘应急’补水过渡到长效补水阶段。目前,已累计补水近30亿立方米。”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二级调研员王文锋介绍,有效补水过后,扎龙湿地的水域面积逐渐增大,从原来的130平方公里到稳定在600平方公里以上。芦苇产量、鱼类资源逐渐恢复,水禽鸟类的种类数量趋于稳定,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力保障。

省林草局湿地管理处处长刘龙海介绍,近年来,我省以自然湿地保护为重点,强力推进湿地修复。全省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5.46亿元,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完成退耕还湿面积55.97万亩,有效扩大了湿地面积,扩展了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空间。

扎龙、兴凯湖、珍宝岛、挠力河等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濒危鹤类等珍稀鸟类的主要栖息地。

有效监管 构建网络保护管理体系

中午11时,已巡逻一上午的扎龙湿地管护员潘猛进入临时管护点休息。据他介绍,近年来,扎龙湿地不断完善管护措施,建设了管护站、瞭望塔,安装了野外视频监控系统,设了界碑、界桩,保护区界限更加明晰。同时聘用周边村屯的村民为管护员,积极推进“社区共管”,提高监测管护能力。

巡护路上,茫茫的冰面中间总能看到一撮一撮的芦苇地,潘猛告诉记者,这叫“预留芦苇带”,用作第二年春天候鸟回来时的落脚点。

同一时间的富锦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主任姜贵双正在监控操作室内,调动360度野外监控镜头进行查看。

“我们在湿地公园内设立了13个可以360度旋转的球形监测器,采用地面人员巡逻+无人机飞巡+高空野外监控器,‘天地空’三位一体的管护方式,做到景区范围360度无死角远程全覆盖。”姜贵双表示,富锦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全国退耕还湿示范区,经历了从泡塘干枯、难觅鸟踪,到生态向好、万鸟回归的艰辛湿地修复之路,一定将这张锃亮的生态名片守护好。

近年来,省林草局联合有关部门,多次开展“绿盾”“绿卫”等湿地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针对湿地管理中存在的等问题,创新管理手段,应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实效。

“我们还与省地理信息部门合作,每年3月和9月两次通过卫星照片判图,掌握湿地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刘龙海说。

强化宣传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1月末,来自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湿地保护宣传条幅便挂到了集贤县的中心广场上。

“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距离双鸭山市和集贤县都仅需半个多小时车程,每到公园开放季,有无数游客过来欣赏湿地美景。”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旅游科科长王伟介绍,公园内设有自然科普宣教馆,每年都会开展活动提高人们的湿地保护意识。

刘龙海介绍,多年来,我省利用“世界湿地日”“黑龙江湿地日”“黑龙江省湿地保护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建立湿地生态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提供自然教育活动场所及湿地保护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方式,向广大群众普及湿地保护知识,传播湿地文化,凝聚保护共识。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湿地保护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大重要湿地的保护和监督监管力度,强化泥炭沼泽湿地的整体保护,实施好松嫩、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修复项目,不断改善湿地生态状况,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宣传展示我省湿地保护修复成就,讲好龙江湿地保护故事,促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刘龙海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