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金”
□本报记者 丁燕
“穆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每1元钱,就有4毛2分是科技型企业贡献的。”牡丹江市委副书记、穆棱市委书记贺业方说。
“近年来企业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7项,连续六年保持经营业绩稳步增长,高质量支撑龙江创新发展。”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鹏介绍道。
【资料图】
在全省创新发展大会上,与会代表们的精彩发言,让龙江人真切感受到科技成果“转”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科技创新是产业建圈强链的“关键增量”。日前,记者走进龙江科技成果转化的研发端、落地端、中转端,透视各端口如何让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开枝散叶”“落地生金”的。
科技创新打通企业发展“任督二脉”
哈尔滨松北(深圳龙岗)科技创新产业园内,坐落了多家实力不俗的科技企业。作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哈尔滨凯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纳科技”)便是其中典型。
凯纳科技已成立27年,专注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供排水、环保等民生领域的应用,有国内领先的物联网开放平台,是国内智慧水务领先企业。
走进公司一楼智慧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硕大的弧面屏,“这是我们研发的供水大数据平台。”综合部员工黄晓慧说,平台覆盖智慧供水的全过程,利用实时数据,提高供水行业的管理能力,降低能耗、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推出智慧泵站新标准,引领行业进步产业升级。另一侧,是凯纳科技的核心拳头产品——泵站智慧管理系统。
“公司研发的智慧水务包括凯纳泵站智慧管理系统,已在全省推广应用。沈阳市也全面采用了该系统。北京、深圳、合肥也主动上门寻求合作。”副总经理何军军自豪地说。
凯纳科技之所以能做好智慧供水的大文章,源自于企业对研发的高度重视。2018年,公司与哈工大谭久彬院士成立智能制造数据采集院士工作站。去年,又与哈工大合作成立博士后工作站,目前站里有多位博士。
“我们与哈工大的三个学院合作,成立了智慧水务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智慧水务全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撑,引领配套产业发展。”董事长田立坤说,公司已在西安、杭州设立研发中心,在三亚设立科贸中心。
“公司现有230余名员工,其中科研人员超80%。近年来,公司每年将销售总额的10%用于研发,仅去年上半年就投入4000多万元。”田立坤说,公司成立以来,在研发上已累计投入超过2亿元。
凯纳科技还与华为总部合作,进入华为生态系统,研发出物联网容器,完全国产化实现自主可控,在华为平台出售。截至目前,该公司先后承建国家级重点信息化项目5个,省市级科技项目10个,取得50余项发明专利、100余项软件产品著作权及科技成果证书,其中5项获得国家级奖项,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
扎根龙江创业28年,田立坤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一定要有企业和企业家来参与,把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核心载体,会更高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企业和企业家是最关注市场的,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应用。另一方面,企业更需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市场回报,需要产业化、市场化。”
“让技术成果真正活用起来”
一个多月前,43岁的齐齐哈尔大学教授王志刚再迎高光时刻:团队研发的谷氨酸母液无害化处置与利用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专利权转让金额达2000万元。
这个技术为啥这么值钱?这要从味精产业说起。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全世界97%的味精产自中国。味精生产中带来的高污染问题,一直是行业发展的痛点。
谷氨酸母液无害化处置与利用技术,可有效解决困扰味精废弃物治理的“世纪大难题”:在室温条件下,加入微生物饼剂,一吨味精废水中产生的300公斤废料经8小时发酵,可转化为200公斤蛋白饲料。
“这是目前为止,最值得我骄傲的一项技术。”接受采访时,王志刚语气中难掩兴奋。
37岁就评上正教授,但接下来的科研路到底该咋走?王志刚曾有过迷茫期。好在,一年的外访经历给了他明确的答案:“要让技术成果真正活用起来,服务社会创造价值。”
2018年,他和团队用4项专利打开了成果转化的“大门”。2019年微生物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乘着行业的东风,王志刚团队在业内已小有名气。2020年,团队的技术专利转让金额飙升至500万元。
“科技成果转化要注重企业的应用场景、看企业的需求。大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是一个链条,而不是一个点。所以,科研团队要服务企业整个链条的完整性。另外,对应产品市场标准不再是一个基础。”王志刚说,目前我省通过政策支持、奖励激励等构建起成果转化的良好生态环境。
“科技红娘”助更多成果转化“开枝散叶”
一个看上去不起眼的靠垫,竟是亚麻石墨烯加热远红外理疗靠垫;卫星遥感农业大数据平台能实现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慧化决策,可提供时空精准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走进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省工研院)成果展厅,一件件产品彰显着龙江“硬科技”实力,讲述着省工研院科技成果转化的故事。
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长、环节多,从创新端到转化端再到产业端,需要将人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资本等要素有效链接。为此,2013年省政府与哈工大共同组建了省工研院。
10年间,省工研院共孵化服务科技型企业400余家,经这里辅导培育、备案成功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的80%。
“公司相继获得省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和省‘专精特新’企业双项称号,得益于省工研院的辅导。”哈尔滨艾拓普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注水采油“代人神器”覆盖我国各大主力油田。企业负责人表示,在省工研院的支持下,艾拓普不仅场地不用愁,还享受到投融资对接、政策解读、财税指导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省工研院院长付强有极强的洞察力,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在他看来,一项科技成果从问世到商品化,在实验室阶段只完成总进度的不到20%。如何降低产品成本、提高质量、拓展市场,这些能力都是高校老师所不具备的。为了破解这一瓶颈,去年省工研院全员通过经纪人资格考试,打造一批懂科技、懂市场、懂产业、懂资本、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科技创新政策的有效性、针对性,也是付强关注的焦点。目前,省工研院正梳理科技创新政策“干货”,着手打造“政策计算器”,对企业进行精准投喂。“有了这个数据库,输入关键词,就能为企业找出相应的政策扶持内容,让惠企政策真正‘落地生金’。”付强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