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产改”铺就“马恒昌式”职工成长高速路

李冰 本报记者 王彦

齐齐哈尔是“马恒昌小组”好作风的诞生地。近年来,该市通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增加技能人才供给,提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升技能人才待遇、地位,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马恒昌式”职工。

榜样引领发挥技能人才作用

近日,全国两会代表、中车齐车公司技能操作专家王海从北京返岗,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由他领衔的焊接“金蓝领”工作室是“全国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带领团队逐个工序进行质量检查和认证,确保每一辆车都能外美内实,为公司产品质量保驾护航。


(相关资料图)

在齐齐哈尔,一批以劳模工匠为带头人的创新工作平台,攻克了一批又一批生产技术难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能型人才。

为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齐齐哈尔市总工会出台办法,对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进一步规范管理,使工作室在人员组成、制度健全、创新研发、扶持资金使用、创新成果推广、示范引领作用发挥等方面有所依据。

2022年,在市总工会的推动下,齐齐哈尔市还成立了装备制造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由中车齐车王海劳模创新工作室、华安集团孟祥志劳模创新工作室等6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共同组建。联盟促进了创新工作室跨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协作,助力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核心技术瓶颈和“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让职工的创新潜能充分释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助推。

“人教岗”厚植技能人才成长沃土

作为老工业基地,齐齐哈尔装备制造企业一度出现人员老化、招工难的困境。该市着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组建“专班”,探索创新“人教岗”模式。即通过技工教育这个枢纽,用扩大招生数量、提供订单培养等方式,充实、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满足企业人力需求,让有待开发的人力资源通过技工教育匹配到适合的岗位。

“专班”建立适龄劳动力资源库,以及企业岗位需求库和技能人才培训师师资库,大力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成功对接。

“进校门就等于进了就业保险箱。” 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技工学校校长许广志介绍。在“专班”推动下,该校近年招生人数大幅增长,依据企业需求设置“订单班”,将劳动竞赛前置到学校进行。师资也是“大咖”级别的技能大师、工匠和劳模等,让培养更具针对性。

“订单班解决了我们招工的大问题。”黑龙江昊华化工与齐齐哈尔技师学院建立战略合作,2020—2022年,通过订单方式合计培养产业工人218人,填补了企业未来三年的减员缺口,生产一线专业技能人才得到有效补充。2022年,该企业实现产值22.01亿元,人才培育成为助力企业发展的支撑。

据统计,2019年以来齐齐哈尔市共开设“订单班”176个,订单培养技能人才超过5000人,为全市重点产业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性技能操作人才。

硬核举措打通成长通道

“想都不敢想,自己会成为公司的特级劳模,还被奖励了一台红旗车。”中国一重焊接女工朱红亮告诉记者。

在我省产改试点单位中国一重,企业坚持以职工为中心、让职工当主角,从各个方面提高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每年拿出数百万元专项奖励资金,激励基层一线技能人才岗位建功。打通管理、营销、技术研发、党务、技能人员五类岗位的多途径晋升通道,让各类人才干事有奔头、成长有空间。实施公司级“大国工匠”“首席技能大师”评聘享受特贴办法,每年补贴6万元、4.2万元,高技能岗位薪酬分配系数为普通业务管理和辅助生产岗位人员的2-3倍。达到一定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可以晋升工程师系列职称,目前已有10个工种、33人从技能岗位晋升为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3名优秀产业工人被提拔为副厂长。通过多措并举打造人才高地,有效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近三年公司利润平均增长73.6%,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中车齐车则设计了10个层级的技能人员职务发展通道,并将每个层级与能力工资挂钩。建龙北钢推行了技能人才津贴制度……

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得到切实提升。

如今,越来越多的“马恒昌式”职工,正在为齐齐哈尔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