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脱贫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脱贫户用河边蒲棒做手工品增收。 本稿件图片由省乡村振兴局提供

哈尔滨市延寿县金河村标准化鸡舍。

□本报记者 周静


(资料图片)

“现在这生活可是太好了!”说着这话,63岁的王兰香红了眼眶,“当时家里穷得连30块钱学费都交不起,二闺女念到初三就去打工。现在条件好了,我外孙女马上念初四,真是一辈人好过一辈人!”王兰香家住绥化市青冈县芦河镇平原村,丈夫早年双目失明,又要拉扯三个孩子,家境贫困。如今孩子们都已成家,眼看着子孙满堂,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开朗的王兰香心里很知足。

作为脱贫户,王兰香真真切切享受到了政策的扶持与帮助,20多亩玉米地带来了2万多元的收入,村里的公益岗也为她带来了4000多元的工资,再加上光伏产业收益、低保金、养老保险金、生产类与残疾人补贴。现在,王兰香和丈夫过上了舒心日子。

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省脱贫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动态清零,预计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同比增长15%左右,继续高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速;这一年,现有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均因户因人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75.5%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高于全国消除风险总体进度约10%,没有出现返贫致贫情况,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防返贫关口前移 树样板做示范

针对实际情况,我省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全面做好过渡期总体安排;细化各种衔接工作责任分工方案,形成清晰明确的年度“施工图”和“任务书”;因地制宜创新管理政策,出台“监管九条”对衔接资金项目进行精准监管,在东北三省率先实现大病保险政策全省统一、分段支付,防返贫致贫的关口不断前移、措施更加深入。

我省还坚持精准发力,接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任务举措走深走实:完善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依靠多渠道实现稳定增收,扎实稳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积极探索乡村治理龙江路径。在2021年度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成绩优异的基础上,我省继续夯实根基,持续发力,落实落靠各项政策,涌现了一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龙江模式”。

前不久,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在我省调研时,对我省按要求高质量完成了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各项任务给予肯定,“形成了许多创新性做法,树立了样板、做出了示范,经验值得深入总结。”

精准监测+精准帮扶 守住民生底线

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我省立足实际,抓牢“两个环节”,即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切实做到精准监测、精准帮扶。

创新推出防返贫监测“一键申报”线上平台,个人手机自主申报,累计申请用户10263户,经基层核查纳入767户,全部落实有效帮扶措施。

乡村振兴、农业农村、教育、卫健等12个省直部门联合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定期会商工作机制,对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进行“动态数字画像”,精准发布各类预警提示,实现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

哈尔滨市、鹤岗市等地探索开发“防返贫致贫保险”“先救后扶”,在落实行业救助同时,实施防贫保险救助。

绥化市望奎县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工作专班,构建起网格化摸排、联动化预警、清单化核查、规范化认定、精准化帮扶、智能化管理的“六化”动态监测帮扶体系,形成工作闭环,切实织密筑牢防返贫致贫网。

佳木斯市桦南县探索实施防返贫监测帮扶“五三七”工作法,定期会商、定期调度,确保及时识别纳入。同时,实行结对帮扶模式,“一户一专班”,因户施策,落实“七个一”帮扶措施,确保及时消除风险。

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压实各级责任,建立“安排部署、定期调度、督导问效”一体化推进体系,县级专门成立由县委副书记、主管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各乡镇、行业部门也都建立组织、落实责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022年,我省为脱贫群众新增危房全改造,实施基本医疗全参保,保证义务教育全落实,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超全国平均水平。对老弱病残群体,继续织密“三重医疗保障线”,共有26.6万名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纳入兜底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确保没有出现返贫致贫情况,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抓产业促就业 书写乡村振兴画卷

着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措施,产业和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两个关键”。

“我因为生病啥重活儿都干不了,芦苇编织对我来说正合适,不用下地,在家随时都能干。”富裕县的村民王玉芬指着面前的芦苇编织机说,“这活儿前期没啥投入,机器是县里芦苇产业园免费提供的,村里还请来师傅教,苇帘打好了有专车来拉,现场结账。你说这好事上哪找去?”因为苇帘打得又快又好,王玉芬不仅实现了增收,还成了村里的技术骨干。

王玉芬是富裕县创新“居家式”帮扶车间的受益者之一。截至目前,全县发展芦苇编织帮扶车间覆盖65个村,占全县行政村的72.2%,带动4000余农户就业,其中1000余户脱贫户实现就业增收,年产值实现3000余万元,村级年增加积累200余万元,户均年增收8500元。

富裕县的生动实践是我省抓住发展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缩影。

我省坚持因户因人落实种植、养殖、就业、光伏、金融、消费等增收帮扶措施。牢牢抓住产业帮扶这个根本,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达到55%以上,全省脱贫地区培育特色主导产业175项,通过订单帮扶、生产托管、股份合作、吸纳务工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脱贫人口23.12万人。

紧紧盯住就业帮扶这个关键,坚持对每一个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常态化开展职业指导、推荐适合岗位、推送培训项目,实现务工就业20.64万人,超额完成国家要求的年度目标任务。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在税费、金融、人才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措施,全省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2022年,我省在全国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入驻帮扶企业487家、上架产品超过1万个,销售总额位居全国第6名。

金融帮扶方面,我省全面推广农地抵押、活体畜禽抵押、农业产业链、土地托管贷等特色信贷服务,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贷款余额突破1900亿元,金融“活水”让农业更解渴、农民更受益。

放眼龙江,一幅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徐徐铺展。

关键词: